税制弹性
发布时间:2017-09-15 11:36:47 来源: 十三分网
税制弹性
税务部门成了一些上市公司财报里的隐形债务人,今年的比往年逊色不少,这也带来了各级政府突击征税、提前征税等应对手段。
尽管中国实施现代税制体系多年,但税收征管仍具有较高的弹性,危机来临的时候紧一紧就能超收,年景好的年份可以通过较宽松的征管以及入库时间的调整,使得收入增长不至于太高。
经济发达的地区,通常税务部门对于个体户的税收不屑于花费时间精力去征管,在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中,发达省份可以召集大型企业开个会就能收税数亿。在一些不发达地区,税务干部定期到乡镇收税,因为收入任务已分配到个人头上,与奖金挂钩谁也不敢怠慢。
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的一段时间,一些税务部门官员认为,税收已没有征管潜力,但直到今天从各地数据看潜力仍在。去年底重庆市通过对的清算,在最后两个月将本市财政收入增速推到了全国第一。今年6月底,很多省市通过最后两周的 大会战 使本地区收入实现了双过半。税收的弹性让本该严肃的税法更像个橡皮筋一样,想紧就紧,想松则松。
如果全国所有企业和个人都按照税法规定足额缴税,那中国的税收收入会是多大的规模?
这要看我们税制的大框架。中国目前的税制体系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逐渐形成的,当时的中国政府收入少,使得政府很难开展更多职能。而且当时的税收征管还靠税务干部骑着自行车挨个企业上门催收,企业账册也远没有现在这么规范完整,收多收少随机性也很大。据一些研究报告显示,当时的征收率还只有50%多一点。
所以在税制体系的建设上,政府基于当时50%的征管水平,制定了税种设置、税制安排。近年税务系统征管技术水平大幅提高,企业经营信息实现联网,税收征管已经与企业日常活动紧密关联,每个月企业不得不主动到税务部门缴税,偷逃税空间也越来越小。
因为有一个庞大的税制框架,当征管能力提升,收入在此框架内迅速膨胀,所以中国的税收高速增长不只与中国整体宏观经济相关,还与自身制度设计有关。应收尽收虽然在法律上无可厚非,但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和个人的税收负担。
此外,在征管水平弱、税收少的时候,政府开展某一项工作就会设立一个名目的,大量名目繁多的非税收入在过去20多年形成。有收费也有基金,这些非税收入设立之初均规定了一个征收期限,比如10年,比如20年,但当这些非税到期之日,中国的税收规模虽然已今非昔比,但更多的非税通过一纸文件被延期,有的又延长20年,有的甚至没有期限。
笔者能查到的最全的非税收入项目是2009年的,共有800多项,涉及各个职能部门、教育、卫生、科技、工商、民政、政法、国土等等。这些非税收入的征收对象同样是企业和个人,相当于税收。非税收入的出台、延期以及撤销都不需人大通过,只要政府文件即可。以2011年为例,全国税收收入89738亿,非税收入(包括政府性基金和央企红利)为56000多亿。
如果中国真的要进行税制体系改革,应该算一算目前所有政府税收加上非税的理论收入,以此作为中国的税负水平,再来制定新税制,否则只拿现有征收的税收收入计算我们的税负更像自欺欺人。
【】 责任编辑:Alice税制弹性
税收弹性系数被定义为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反应程度,即与经济增长率之比。税收弹性系数是指税收收入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比,反映经济税收是否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。税制弹性
税收弹性是指描述税收收入相对于国民收人的弹性的指标,也称为税收的GDP弹性,即在现行的税率和税法下,税收收入(T)变动的百分比对国民收人(Y)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。用公式表示:e=(△T/T)/(△Y/Y)。税收弹性表示出的税收增长与GDP增长之间的对比关系有三种情况:
1.税收弹性 1,表明税收富有弹性,税收增长速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,或者说高于经济增长速度。
2.税收弹性=1,表明税收为单位弹性,税收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同步,或者说与经济发展同步。
3.税收弹性 1,表明税收的增长速度慢于GDP的增长速度,或者说低于经济增长速度。
从宏观经济角度看,税收增长的决定性因素(在税率一定的情况下)有以下三方面:
1.作为税基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的扩张;
2.税收弹性的增强;
3.总体税收比率的上升。
影响因素/税收弹性